《爱、死亡&机器人》是2021年Netflix上映的原创影集推荐,《爱、死亡 & 机器人》第一季在Netflix线上看播出后便有极高评价,睽违两年后回归第二季,共有8个全新独立故事,每一集都是大尺度且成人暗黑剧情。

《爱、死亡 & 机器人》是一部动画短片合集,涵盖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剧等题材。每集都采用大胆的叙事手法,故事好看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该剧集是第一部动画短片,由大卫·芬奇、蒂姆·米勒、珍妮弗·米勒和乔希·多宁担任监制,汇集了世界级的动画创作者和精彩的故事,定会为观众带来独特、震撼人心的观看体验。 预告中还是熟悉的画风,同样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包含了天马行空的剧情和诸多科幻元素,比如赤裸的巨人、圣诞恶魔、失控的机械人……其中不少剧集是成人向动画短片合集,在视频简介中网飞也善意地提醒观众们,等到播出时“千万别在办公室观看”。另外让人惊喜的是,在视频的最后,网飞还预告了第三季将于2022年推出。

第1集:自动客服

《自动客服》故事背景建立在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十分高科技的时代,机器人取代大部分的人力工作,一位住在豪宅中的老太太,发现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出现了故障,联系了客服后发现事情越发失控,扫地机器人甚至将女主人视为外来物,必须被「清除」,于是在家中上演机器人大战人类的戏码,最后老太太靠着对面邻居的猎枪助阵,成功击杀家中的扫地机器人,但却让老太太成为全镇机器人的猎杀目标,演变成有如《机械公敌》那样的世界大逃杀戏码!

第2集:冰

《冰》由Robert Valley所执导,一对离乡背井的兄弟和基因接受过「改造」的当地人共同参与一场死亡竞赛。

《冰》的故事回归了家庭和社会认同的话题。短片使用了大量的对比色,用色调给故事带来强烈的未来感。兄弟二人中的哥哥Sedgwick是一百光年内唯一没有被改造的人。因为没有被改造过,所以Sedgwick能力上弱于改造人,他一向为此感到自卑,也无法融入改造人的群体。弟弟Fletcher作为“正常”的改造人,他为了将哥哥带入改造人的群体,带着他和朋友们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去冰面上看鲸鱼破冰而起的时刻。鲸鱼为了呼吸会不断撞破冰层,这个过程至少七次,而改造人的乐趣就在于逃离这一次次毁灭性的撞击。

弟弟Fletcher在逃离的过程中被鲸鱼溅起的冰锥刺伤,但是他的改造人朋友们只顾自己逃离,只有各方面能力都不如改造人的哥哥Sedgwick把弟弟背起来,艰难地逃离了危险区。众人在安全着陆后并没有把刚才的危险情景放在心上,哥哥也发现弟弟的脚也早已恢复了正常。这个情节的设置有人解读为弟弟从来没有伤到,而是为了让哥哥拾起信心而故意装受伤。其实在影片中有特意刻画弟弟受伤后的痛苦神情,由此看来兄弟情并不是这一段想表现的重点。

在发现弟弟受伤后很快健步如飞的时候,哥哥神情中闪过了一丝落寞。由此看来,弟弟确实受伤了,但是改造人的优势让他拥有快速复原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看冰鲸这种极其危险的行为是改造人专属的娱乐活动。这种能力上的悬殊呼应了短片开头父母提到的哥哥没有朋友。在科技带来的新隔阂中,非改造人和改造人之间的有着一层厚厚的冰层,而撞破这个冰层绝非易事。鲸鱼为了呼吸而对冰层的撞击可以理解成哥哥撞破科技隔阂的努力,只不过,这个过程要比鲸鱼撞冰还要困难的多。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融合困难一直是人类的难题,之前难以解决的种族,宗教等问题已经和人类缠斗了千百年。随着科技对人类功能的加强,赛博朋克不可避免地走进现实。人们可能从基因层面就产生了巨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为人们之间筑就的坚冰远比之前遇到的差异性隔阂更加严峻。很难想象,这又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第3集:长生与新生

《长生与新生》又译为《击杀小队》(Pop squad),改编自Paolo Bacigalupi的同名小说。在这个故事的语境中,“pop”被赋予了“击杀儿童”的含义。从名称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探讨的大主题为生育,未来感设定是人类已经掌握了长生不老的技术,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这随之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控制人口。没有人死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不能有人出生。为了现有人类生存质量的保证,就必须禁止一切的生育行为。影片男主Briggs所在击杀小队的指责,便是杀死一切偷偷生下来的孩子。

长生不老的代价是不能生育,这个逻辑没有任何的问题。然而问题是,这样的代价值得吗?对此Briggs也充满置疑。Briggs对女友Alice说,我们如果不是长生不老,我一定会娶你。Alice回应他,如果我们不是长生不老,我希望怀上你的孩子。在短暂地迟疑后,Briggs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他以恐龙玩具为线索,找到了一个被藏起来的小女孩。

这一个故事的结局没有再反转,正如观众料到的那样。Briggs被女孩的天真感化,他选择留下女孩并且保护她。但是留下女孩本质上违法了自然规律,所以他的结局也只能是和击杀小队的队员互杀身亡。

这个短片在情节上比较平淡,但是胜在被科技绝育的设定。在向前或者向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长生不老都是无数人类的追求。这个短片发出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所有人类都实现了长生不老,那么意味着什么。短片给出的设想是高度发达但是死气沉沉的世界,弥漫着杀死儿童和孩子被杀的恐惧。那么,人类的生育权又是被谁剥夺了呢?

第4集:沙漠中的斯诺

《沙漠中的斯诺》同样探讨了永生的问题,但是和《击杀小队》不同,这个故事不是群体永生,而是个体永生。Snow是一个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而实现永生的人类。123年前,他的妻子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老去而丈夫没有老去的事实而自杀。他一个人生活在山洞里,偶尔下山购买高度稀缺的物资草莓,和希望用他身体作研究的势力搏斗。

也许是要平衡系列短片过于压抑的气氛,这个故事的留给了观众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结局。

作为永生人的Snow遇到了赛博朋克人Hirald。她因为很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肉体换成了金属陶瓷制成,但是仍然拥有脊柱,神经组织和人的大脑。两个因为永生而孤独的人,成了彼此的慰藉。如果说前一个故事《击杀小队》讲述了群体永生带来的生育问题,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个体永生带来的孤独问题。

永生人的伴侣和亲人都终究会离他而去。山洞中永恒的孤独,究竟是幸运还是虚无呢?

第5集:高草丛

《高草丛》是一个看似志怪但实际上有很强隐喻的故事。

火车在夜晚的荒野中失去动力,临时停车。男主下车抽烟时被一些幽幽的磷火所吸引。在好奇的驱使下,他一步步走进草原的深处。在一人高的草丛里,无数磷火在闪闪发光。突然,一个个人型的怪物从土壤中钻出来,一时间浩浩荡荡,布满整个草丛,并朝着男主聚集。在慌忙之中男主早已迷失在高草丛中。好在此时列车员救下了他并用火将怪物驱走。惊魂初定的男主急切地想知道那是什么,列车员告诉他,他认为他们曾经是人类。火车一到这里便经常失去动力,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完整,惊险,刺激,就像一个普通的冒险故事。但是如果关注到了短片开头的这一处报纸特写,就会发现故事似乎另有隐喻。报纸的标题赫然写着:“西海岸商业欣欣向荣”。

这个标题顿时把故事背景拉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年代。而电影中的意象火车也有了重要的意义。19世纪中期,与外界隔绝是西部城市在发展初期的最大障碍。一场浩浩荡荡的铁路建设运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随之带来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卷入了奔腾向前的车轮。“他们不喜欢火,他们一点都不喜欢。“他们是谁?火代表什么?他们是印第安人吗?那些因为反对修建铁路伏击在西海岸铁路旁草丛中,又被剿灭在草丛中的印第安人。他们是华工吗?那些被不稳定烈性炸药炸死的,长眠在内华达山脉中的越洋华工。火代表的又是什么?不容分说的热兵器?滚滚向前工业化进程?还是对金钱的永不停止的追求?短片没有挑明这些,尽量用模糊的叙述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但这不影响短片选题自带的争议性和反思性。

这个短片可以和另外两个年代较为久远的作品对比看,和1966年美国制作的动画剧集《孤胆奇侠》和1968年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作品《西部往事》。同样是聚焦于美国的西部发展,同样是以铁路作为体现发展的重要意象。不同的叙事者,不同的时代,会给出不一样的解读。

第6集:圣诞满屋

这是一个把主旨凝聚在最后一幕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静谧的圣诞夜。姐弟俩期待着圣诞老人带来礼物。可是“圣诞老人”的样子把他们吓坏了。更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圣诞老人”在确认他们是好孩子之后才把礼物拿出来。

结尾姐姐问了弟弟一个问题:那如果我们不是好孩子会怎样呢?

这个短片的解读角度十分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从头至尾,姐弟俩父母的形象都没有出现。结合最后一句分析,不妨把怪物理解为父母。如果孩子是个“好”孩子,父母会送上心仪的礼物,那么如果不是呢?会被“吃掉”吗?

第7集:救生舱

这是一部展现CGI技术的缩减版大片,太空,枪战,与机器人的搏斗场面一应俱全。

主角Terence的太空战舰受损后,坠落在一片荒凉的星球上。幸运的是,他发现了一个避难所,并在这里等待救援。避难所中的机器人出现了故障,对Terence展开了袭击(貌似和第一集的剧情有点眼熟)。发现机器人的程序漏洞后,Terence消灭了机器人。

在故事的最后,Terence为自己注射了医疗针剂。

这个故事场面制作宏大,但是剧情很简单。主角Terence面临的处境,倒有些像疫情笼罩下的自我隔离,自我抗争和疗愈的过程。避难所则是人们在与病毒抗争时的孤岛,救援只能辅助,而真正的敌人需要自身去击败。

第8集:溺毙的巨人

这是一个借科学家Steven之口娓娓道来的故事。

影片中充满了荒诞的设定,但是荒诞下映射着真实。故事的起因是一个巨人的尸体搁浅在海岸上,成为了村庄的一大盛事。

人们肆无忌惮的探索着这个巨大的身躯。起初,只是在上面跳舞,游乐。后来随着尸体的腐化,人们开始在上面涂抹各种文字,标语,涂鸦。可能是照顾视觉观感的原因,影片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比起原著小说更为节制。

原著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我注意到一些戏谑的口号、纳粹标志和其他标志被切入灰色的皮肤,似乎对这个一动不动的巨人的残害突然释放了大量压抑的怨恨。其中一只耳朵的耳垂被木矛刺穿,胸部中央燃起了一团小火,把周围的皮肤熏黑。细密的木灰还在被风吹散。——译自J.G.Ballard The Drowned Gaint

这种对其他人类躯体肆无忌惮的破坏并不是绝对的荒诞。1974年,“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创作了她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节奏0》。在这个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麻醉了自己,给观众用桌上的七十二种道具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权利。人们开始是试探,然后剪碎衣服,口红涂抹,划破皮肤,直至用枪抵住她的头部因而被迫终止活动。

影片中的巨人的尸体无疑是一个巨型的任人宰割的“玛丽娜”。人们内心积压的恶肆无忌惮地的被点燃,被释放。最后,像影片结尾的残骸一样,被群体性的遗忘。

影片结尾借科学家Steven之口设想了巨人复活的场景,他大步走在街道中,拾起自己的碎片,然后重回海洋。

巨人的尸体所代表的意象可以有很多种的解读:被遗忘的历史,被遗忘的迫害,被遗忘的不公等等。不该被遗忘的它们终究会重见天日,以完整的姿态被重新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