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1.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我,也就能够不离经叛道了。)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 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一样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6.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7.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须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

11. 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怎么样都行,表示没有一定的选择。)

1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我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就应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就应自我反省自我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我,只担心自我不知道别人。

16.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17. 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一样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8.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19. 能够托六尺之孤,能够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1.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22. 当仁,不让于师。(应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一样他谦让。)

23.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4. 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25. 有事弟子服其劳。

2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我站得住,也要帮忙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我过得好,也要帮忙人家一同过得好。)

2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2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29.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留意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我,这样能够说是好学了。)

30.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3.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4. 敬鬼神而远之。

35. 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正因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3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7.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8.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论语

3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0.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因此,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够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1.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3.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4.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5.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6.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样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8.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正因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