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世界上最大的飞机:“梦幻”安-225的前世今生,得从1923年说起
admin1,346 次
1988年11月30日,安-225第一架样机在基辅航空厂组装完毕。
1988年12月21日,安-225在基辅首次试飞,飞行时间1小时14分钟。结果表明性能与当初的设计要求完全符合。
由于设计生产时间紧迫,安-225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安-124运输机,安-225的外形和结构几乎就是安-124延长了机身的放大版,安-225机身长84.0米,翼展88.4米,飞机高度18.2米,机翼根部也进行了扩展以增加跨度。
为了背负暴风雪号并避开在飞行过程中航天飞机后方所产生的乱流,安-124原本的单垂尾设计被两个位于水平尾翼末端带上反角的对称垂直尾翼所取代,尾翼从正前方看去呈“H”字形的,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则分为三段。单双垂尾的外观不同,是安-225与安-124在外观上的明显区别之一。
安-225和安-124的另一个主要区别是安-225在安-124的4具ZMDB Progress D-18T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到6具。D-18T涡扇发动机首次运行于1982年,最大推力229千牛,由伊夫琴科-进步(Ivchenko-Progress)设计局设计,马达西奇公司负责生产。
飞机起落架部分,安-225前起落架是由两对复轮一共4个轮胎组成,而主起落架部分则是前后七组复轮左右共两排,总共有28个轮胎,其中前轮和两侧七组复轮的后三排具有转向作用以提升飞机在地面滑行时的机动性,使飞机能够在60米宽的跑道内转弯。同时为了方便装卸货物,安-225的前起落架设计为可“下跪”结构。
最初,安-225的最大起飞重量为600吨,但从2000年到2001年,飞机进行了耗资2000万美元的改装,例如增加了加固地板,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640吨。安-225的货舱形状非常平整,改装后的货舱容积为1300立方米,货舱宽6.4米、高4.4米、长43.35米。为了方便巨大货物进出,安-225采用了可以上掀打开的“掀罩”式货舱门,并把驾驶舱设在主甲板上方的二楼处,在货舱内还装设了起重机。
与安-124不同的是,安-225的尾部没有可以打开兼作卸货坡道用的尾门。以安-225的巨大舱内容积,如果转用做为客机,初步估计它可能可以同时容纳得下1500到2000名乘客。
在载重能力方面,安-225的载重达到250吨,相比之下,安-124只有约150吨的水平,美国最大的C-5“银河”运输机最大载重量只有118吨,不到安-225的一半。我国的运-20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220吨,甚至不及安-225的载重量。
在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乌克兰两国曾经拥有广泛的军事合作,引进了不少苏联时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其中自然也包括航空技术。近些年安-225多次降落国内机场,不断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买下安-225,甚至引进这种重型运输机的生产技术,重新恢复建造安-225。
安-225虽然载重能力惊人,但其对铺装跑道的要求很高,能够支持其起飞降落的机场很有限。据了解,整个中国也就十多个机场能够满足其起降要求。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王群教授此前曾介绍说,“安-225体量庞大,加之发动机动力强劲、数量多,工作时噪声惊人,所以对起降场地的适应能力较差,对机场跑道强度、长度和宽度以及繁忙程度等都有严格要求。排除空管繁忙、安全保障和干扰客运业务等因素,机场只有达到所谓4E以上标准才能起降安-225。”
对安-225这样的超大型运输机需求主要是进行远程或国际货物运输,尤其是一些中大型、特型基建设施,超长超宽的大型货物和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承担的大型货物或重型装备的运输。在军事上它还可以承担战略或重型军用物资和装备的快速运输任务,包括重型坦克、火炮甚至直升机、火箭、导弹和成套防空反导系统。尤其是特定情况下的航天装备快速发射,用它能迅速将火箭及附属设备运抵发射场,其效率是铁路和船舶等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国虽然确实缺少重型战略运输机,但安-225综合来看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对于目前阶段的中国空军来说,运-20级别的运输机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战略空运的需求。即使未来有此类需求,安-225的军事意义可能远不及体量稍小一些的安-124或美国的C-5M大,更不如体量更小但野战能力出众的美国C-17运输机,这三款军用运输机无论是出动率还是经济性也都胜于安-225。
在几年前,国内曾数次传出有公司从乌克兰引进安-225生产线和图纸,甚至在中国建厂生产安-225的消息,但最终都没了下文。2016年9月,一家名为“中国空域产业集团”(AICC)的企业和乌克兰“安东诺夫国有企业”联合宣布签署“合作协议”,由前者获得“A-225包括发动机在内所有技术、图纸和产权”,将在中国四川泸州市和广西贵港市建设“世界唯一规模最大、配套最全、技术最尖端的超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首架新飞机最快将于2019年上半年下线,此事件依旧没有后续发展。从报道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来历不明的皮包公司还是乌克兰的合作公司,乃至所谓“A-225”而非“安-225”,这些细节都透露着谣言的气息。
在技术层面,当年安-225的建造开发动用了苏联十几家航空相关的设计团队,数十万科研人员、工人、试飞员和军队参与了这架飞机的开发。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相关团队和公司也分散在了不同国家,以乌克兰一国之力,难以承担起安-225的生产。不仅如此,乌克兰方面也根本没有(或更残酷地说,他们“从来就没有过”)批量生产安-225的能力,自然更不可能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援助”或“出售”给其他人。
1998年安东诺夫尝试继续建造施工一半的二号原型机,第二架安-225采用后部装货舷门和新尾部设计,同时装有一个单一的垂直尾翼。在设计上,第二架安-225的运货效率要高于第一架。2000年开始,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多,对第二架安-225的需求变得非常明显。
2006年9月,乌克兰政府终于再次决定完成第二架安-225的制造。按照计划,第二架安-225的机身于2008年左右完工,但交付日期一再推迟。2011年5月,安东诺夫设计局CEO表示,完成第二架安-225至少需要3亿美元。但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最终二号机未能完成制造。
小结
作为世界上载重最大的运输机——安-225飞机称得上是苏联时代航空业的巅峰之作,其代表的技术价值、制造价值乃至精神价值都非常珍贵,它所创下的多项世界纪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被打破。如今唯一一架安-225已被摧毁,二号机的生产制造也因乌克兰局势的混乱日益渺茫。因“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生的安-225,最终也随“暴风雪”号一同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评论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