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属于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河南特色小吃,风味小吃,种类繁多,独具风味。烩面、扣碗酥肉、连汤肉片、五香兔肉、菊花火锅、景家麻花、大营麻花、靳贤书烧、水煎包子、浆粥、信阳勺子馍、粉浆饭、伊府面、三不沾、洛阳九州刀拨面、信阳热干面、博望锅盔、逍遥镇胡辣汤、郑州萧记牛肉灌汤包、合记烩面、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双麻饼、新乡烧饼、曹马芝麻糖、烧鸡、锅贴、老洛阳老浆面条、黄焖鱼、牛骨髓油茶、豆沫、开封花生糕、大刀面等。

一、河南烩面

河南烩面介绍:
河南面食多有所长,烩面是代表之一。烩面汉魏时期亦称汤饼,唐以后名称渐变,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奥面”的供应,后多称羊肉烩面,取其筋软光滑、汤醇性温。 天津的麻花,山西的醋,山东的煎饼,河南的面。河南人爱吃面,原因大概与地理环境有关。农业大省,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粮食主产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而且地处中原和山西,陕西,山东相邻。 汤面,捞面,炒面,卤面,勤劳聪慧的河南人创造了很多面食。一天三餐不吃面,就跟丢了魂,缺了什么东西似的,没着没落,不踏实,感觉没吃饱。烩面,便是河南人创造的又一种美味小吃。

烩面作为河南三大名小吃之一,是一种集荤、素、汤、菜、饭为一碗的河南传统美食。大多数河南人对烩面都没有抵抗力,尤其是那些长年在外漂泊打拼的河南人更是如此。有时候,真正能吸引一个河南人的,不是鱼翅燕窝,也不需要满汉全席,有一碗简简单单的烩面已经足矣!虽然统称河南烩面,但是事实上河南烩面还衍生出了很多品牌或流派,其中以萧记三鲜烩面、合记羊肉烩面、裕丰源滋补烩面、方城烩面等10多家(种)比较有名。

一碗好的烩面,自然离不开一锅上好的高汤。无论哪个品牌的烩面,里面的配菜可以千差万别,但都必不可少的要用到“羊汤”。只有利用嫩羊肉、羊棒骨加入滋补去膻的中药材,经过慢火熬制后得到的乳白色的“羊汤”做出的烩面,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河南烩面。由于每天都要大量使用嫩羊肉和羊棒骨来“吊汤”,所以基本上每一个烩面馆都会有“吊汤”时的副产品—麻辣羊棒骨出售。个人觉得,好的烩面应以汤鲜、面筋、色艳为上,汤鲜而不膻,面筋而不硬,油香辣不腻,情蕴含其中。此等优质烩面菜绿、面白、油红,红白绿相映生辉,看起来格外诱人。饥饿之时来上一碗,肯定让人食欲大开,一通“吸溜”过后,面尽汤干、满头大汗、余犹未尽、畅快至极。

“烩”的字面意思是指把饭、荤菜、素菜混在一起加水煮。但个人理解,烩面中的“烩”还可以引申出兼容并蓄之意。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地处中原腹地,无论是文化,或者是交通,河南自古以来都有融会东西、贯通南北的传统,而这在小小的一碗烩面中更是可见一斑。南方菜品中有佛跳墙,把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蹄筋等十几种名贵食材经过复杂工艺融为一盅;东北菜品中有大乱炖,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肉类一同炖熟即成。但是它们一个过于高端奢华、不近平民,一个又过于粗犷豪放、不够精致。只有烩面,既利用了河南盛产小麦的优势,满足了人们对营养的基本需求,又能轻易勾起人们的食欲,让人不由食指大动。而且价格也比较经济实惠,非常亲民。也正因为如此,河南烩面才能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且传承多年盛而不衰、枝繁叶茂。

二、泡馍(西安羊肉泡馍更正宗)

泡馍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传统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过煮制,汤汁完全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二曰“口汤”,煮的馍酥绵光滑,吃完碗内留汤一口;三曰“水围城”。宽汤煮馍,碗四周是汤,中点是馍,汤多馍散、清香绵滑。

关于羊肉泡馍

如果制作一个中国特色美食排行榜,西安羊肉泡必然名列前十。如果前十里没有,那就是排行榜不靠谱。作为西北中心城市最具代表的美食,它的地位悍然不可动摇。然而,羊肉泡却又被完全禁锢在西安城。不像是北京烤鸭、上海生煎之流,总能在外地找得到踪影,虽然口味有所偏差。羊肉泡则不然,在西北一些地方还能对付,若是跨过秦岭还有人卖,老陕们看到那碗东西会哭的。

所以,若想品尝羊肉泡——不用加“正宗”两个字——只有去西安,几乎所有外地游客来到西安,都会尝尝羊肉泡。吃过之后,评价却走向两级。除了口味风格适应问题,部分外地人对羊肉泡的感受性不好,在于它对食客的技能有一定要求,这又是羊肉泡最特别的地方。

羊肉泡是西安人对羊肉泡馍的称呼。羊肉泡又是一个泛称,如果西安人说是去吃羊肉泡,很可能吃的是牛肉泡馍。其实后者更受本地人欢迎,毕竟汉人对牛肉的接受度更高,再者,羊肉也比牛肉贵些。

三、胡辣汤

关于胡辣汤起源的故事,说法较多。其中有两类流传广一些,一说是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也有说是起源于漯河舞阳县北舞渡镇。在洛阳,逍遥镇胡辣汤的知名度似乎更高一些。

据说,明嘉靖年间,严嵩为讨皇帝欢心,从道士手中得到了一方益寿延年的调味药,将其献给皇帝,烧汤服下。这汤美味无穷,皇帝很高兴,称之为“御汤”。明亡后,御厨携此药逃到逍遥镇时,受胡氏之恩,遂将此方传于胡氏。因此汤香辣味美,并为胡氏所经营,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传称为“逍遥镇胡辣汤”。

胡辣汤里的内容很丰富,最常见的有牛(羊)肉、面筋、红薯粉条、花生米、金针菇、黄花菜、海带丝、豆腐丝、木耳、萝卜条、香菜、葱花、黄姜等等,除了点睛之笔胡椒粉,还有两样神器:山西老陈醋和小磨香油。

众所周知,其特点是汤味浓郁、麻辣鲜香,营养开胃,和油条、菜角、包子、葱油饼、烧饼等搭配,都毫无违和感。不过,不管是商家做好的胡辣汤,还是用超市出售的胡辣汤料冲制的,因其主要口感是“胡辣”,虽然美味,对有些易上火体质的人来说,还是有必要控制一下食用的量。

四、麻叶子

炸麻叶儿是湖北、安徽、重庆,以及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汉族传统小吃,过年的保留节目,是春节的小零食。麻叶是面食经油炸制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在和面时加盐或糖。做好的麻叶,因外形似叶子,上面布满芝麻,故称“麻叶”,又叫油炸果子,口味有点像新疆的馓子。

小时候盼着过年,盼好吃的,盼着新衣服穿。现如今,似乎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对年的期盼也随之淡了很多。炸麻叶儿是北方过年做得最多的小吃之一,现如今这类小吃虽然随处都可以买到,但却总是尝不到儿时的味道。每每此时都会想起记忆中家人忙忙活活炸麻叶的身影,特别是那刚出锅的麻叶,咬一口酥得掉渣,一边炸一边吃,似乎年的味道也更浓了。

五、水煎包子

水煎包,汉族传统风味小吃,属豫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东京汴梁城(古都开封),在华北和中原地区颇为流行。在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则称呼为“锅贴”,主要在山东东营市、滨州市、淄博市部分区域流传,今天主要以开封、周口水煎包最为著名。两市县街道上分布着很多各具特色的“水煎包铺子”,而那些色泽金黄,外脆里嫩的水煎包更是十里飘香,让人口水直流。历史传“水煎包”是豫东、鲁西南名吃之一,在当地人们简称它为“煎包”,其状扁圆,上下呈金黄色。其馅无论是荤素均加葱、姜、五香粉、香油、细盐调制,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将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少许时间,再加面水,后浇香油,翻一遍出锅即成,成为人民深受欢迎的食品。水煎包属于大众风味的小吃,物美价廉,制作方面不受四季影响,它一直是当地畅销的地方风味小吃。大街小巷,路边摊点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在外的河南人,其中水煎包与胡辣汤就是属于这种“味蕾记忆”家乡美食,水煎包与胡辣汤也被称早餐“黄金组合”,搭配起来特别好吃。

水煎包其做法和煎锅贴很像,都是生面生肉下锅。

先用油煎,再加水面糊煎,利用锅内水蒸汽将包子完全焖熟,等水分耗干,每个煎包底部都会结一层脆皮。

但不一样的是:锅贴皮是死面皮,水煎包得的子皮是发面的,水煎的时候在锅里会发起来,所以吃起来口感外层硬脆,内里宣软。